秋分至,谷浪香,永定河畔的田野里满是丰收的喜悦。
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,公司在大同区域实施的永定三生·农谷项目,近千亩生态农田正铺展着喜人画卷:谷穗沉甸甸坠弯了秸秆,向日葵花盘裹着饱满籽实向阳微笑,各类作物总产量预计突破500吨——这场由科技与生态共同浇灌的丰收,为节日献上了一份满含“永定温度”的答卷。

走进农谷田间,指尖触到的是作物的饱满,耳畔听的是农户的笑声。
2025年的农谷,把土地种出了“花样”也种出了“分量”:373亩大田玉米连成一片绿金色海洋,每株秸秆上都挂着棒大粒满的玉米,预计总产量超242吨;100亩鲜食玉米长势喜人,25万穗鲜嫩玉米正等着端上百姓餐桌;100亩谷子地里,将收获超过10吨的的优质小米;旁边306亩向日葵花海不仅是御河畔的一道风景线,还预计亩产200斤葵花籽,实现生态景观与农产品收获的双重价值;还有100多亩青储玉米,割下来打成青贮饲料,足够周边养殖场用上大半年。

“这地里的每一粒粮,都连着永定河的生态账!”农谷负责人蹲在田埂上,扒开一株玉米的根系,“你看这根扎得深,多亏了近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,河里水清澈了,土壤墒情好了,作物长得才壮实。”作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,永定三生·农谷用“粮食+景观+饲料”的多元种植,把生态效益酿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除了生态的“打底支撑”,今年的丰收,也离不开“科技新农具”的助力。播种时,精心选用先玉1483大田玉米、农科糯336鲜食玉米、中谷19谷子等优良新品种,并引入北斗卫星导航播种机,凭借厘米级精准定位与自动化作业,让播种误差大幅降低,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,从耕种源头为高产打下基础。灌溉时,利用水肥一体及滴灌技术,既减少了水资源浪费,又让作物吸收养分更高效,实现节水增效的双重目标。
专业的管理同样是丰收的重要保障。面对今年汛期强降雨带来的挑战,公司迅速组织团队制定应对方案,在地内科学布设排水沟与渗水井,构建起“排渗结合”的雨水疏导网络,及时排出田间积水,有效缓解内涝影响,保障了作物正常生长。

秋分的阳光洒在永定河畔的田野上,金色的谷浪、翠绿的玉米、金黄的向日葵,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。这片被科技与生态双重滋养的土地,正以满田丰收的景象,勾勒出永定河流域“生态美、产业兴”的乡村振兴新图景。未来,公司将继续统筹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和农业产业发展,打造好“水”、“土”、“特色产品”三大业务体系,努力把永定河流域治理的成果更多转化为农业发展的红利,带动流域沿岸的土地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永定河力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