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“杜苏芮”影响,永定河流域遭受洪涝灾害侵袭,北京分公司刘振华闻“汛”而动、迎“汛”而上,及时传递永定河山峡段雨水情信息,为公司防汛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7月29日,北京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,洪涝隐患增强,北京分公司接到水利部和公司总部的防洪通知,为了能够全面巡检并及时传递桥梁设施状况信息,刘振华自告奋勇担起重任,前往永定河山峡段,动态跟踪洪峰到达各个防汛风险点位(桥梁)的流量讯息,确认人员撤离情况,并对山峡段20座桥梁进行巡查值守。

刘振华(中间)在山峡段巡河
7月30日,刘振华冒着大雨返回斋堂水库20号桥附近,发现此处桥梁已经塌陷,刘振华紧急调转方向往下游巡查,并隐隐意识到洪水状况越来越严峻,果然,此时门头沟韭园村15号桥已经被淹没,丁家滩17、18号桥洪水也已经没过桥面,刘振华迅速将巡查情况上报。
巡查完成后,刘振华与下苇甸电站值岗的站长周俊杰汇合。此时下苇甸电站的1号桥已经被冲毁,连续几天的暴雨也使站点的地面上滞留了近40cm的积水,周边山体存在随时滑坡的危险。看着越下越大的雨,刘振华心中不禁担心:“此地的灾情越来越严重了,不知道同事们的安危是否会受到影响?”
正在他担忧之时,暴雨与泥浆洪流气势汹汹顷刻而至,洪水轰鸣着扑向电站,瞬间击碎了电站房屋的玻璃,冲走了楼下停放的汽车,通讯信号也被迫中断。
第二日,雨势渐小,刘振华发现电站后的村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方和泥石流。“此地受灾严重,多处防洪节点遭到洪水破坏,”刘振华和其他同事简单分析,“但这里的信号还未恢复,情况紧急,咱们必须要将这里的雨情水情报送给公司”,在慎重分析了电站地理位置和出行道路后,他下定了决心。在与同行的同事商量后,他决定与其他4名同事沿着109国道走出山区,在寻找救援的同时将信息第一时间报送给公司。电站地址偏僻,险峻的山路上,一边是山坡峭壁,一边是汹涌的河水,一路上刘振华对复杂的状况进行了冷静的判断,几人在险峻的山路上翻越了将近10公里路程,终于在13点06分到达北殿村附近,将洪涝灾区现状和风险点位的信息通过卫星电话传递出去。
“这是我的本职工作,我应当在岗位上履职尽责”,简单休整后,刘振华又毅然踏上了抗洪防汛、抢险救灾的第一线。